跳轉到內容
我的網誌

數碼身分在手 政商服務通行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已於上星期五公布,我於上一篇網誌中介紹了「多功能智慧燈柱」,這次我會介紹另一個智慧城市的關鍵基礎設施 -「數碼個人身分」(eID)。數碼經濟發展令市民越來越傾向以互聯網和智能電話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包括申請政府服務、辦理銀行事務等。由於每個機構都會要求用戶設立登入網上服務的帳戶名稱及密碼,每個人很多時候都要管理多個網上戶口,造成諸多不便。因此,我們將為所有香港居民免費提供一個「數碼個人身分」。此身分猶如一條可以開啟不同網上戶口的百合鎖匙,...

全文

推動AI和機械人產業 創造香港創科亮點

近來各行各業都在引進AI和機械人技術,如銀行引入機械人投資顧問;醫療機構引入AI醫務助理;學校引進AI學習軟件等。其實香港有很多優越條件發展AI和機械人產業,而且研發水準也可以領先全球。香港中文大學早於2014年研發出準確度達99.15%的自動人臉識別系統,為全球之冠。根據全球最大索引摘要資料庫Scopus的統計,本港大學有關AI的論文在國際間被引用的次數及其影響力排名全球第三。香港科技大學是首家亞洲機構被邀請加入由Amazon、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科技巨頭創立的國際組織...

全文

國際數據樞紐 推動創科發展

Google上周宣布於2018年在港開設「Google雲端平台區域」 (Google Cloud Platform Region)。這是繼去年年底Google與Facebook落實首條直連香港與美國、傳輸數據能力每秒達120 Tb的海底跨太平洋網絡光纜後,另一項在香港的重大投資。大家應記得今年6月,全球最大數據服務供應商亞馬遜雲端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 公布將其全球基建網絡拓展至香港,於2018年啟用。Google、AWS加上已在本港發展的微軟雲端平台 (Microsoft Azure),全球三大雲端運算平台均先後落戶香港。此外,內地互聯網巨頭...

全文
國際數據樞紐 推動創科發展

智慧燈柱 便利城市

我非常感謝多位議員在上星期的《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中對於發展智慧城市的支持及關注,並提出多項建議。發展智慧城市是推動創科的一大重點,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亦將於年底前公佈。要有效而便捷地發展智慧城市,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從現有的事物中入手,加入創新及科技的元素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香港街道的燈柱,除了在漆黑的晚上為香港市民帶來光明,「它」將可以發揮更大的功用!「它」就是「多功能智慧燈柱」。參考其他城市的例子,「多功能智慧燈柱」可以成為WiFi和5G發射裝置的據點,...

全文

青年創新 創造未來

上星期,我和同事到元朗區區訪,與該區四間中學的學生交流。學生們雖然年紀輕輕,卻已在創科方面很有成就,不少作品更獲得多個全港、全國及國際的獎項。這些「小發明家」的經歷和故事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伯裘書院的學生團隊剛憑他們的「M.E.C.S.」數學遊戲卡,於奧地利舉行的國際教育遊戲設計比賽中勇奪冠軍,為港爭光。遊戲卡的設計意念是來自其中一位學習數學時遇到困難的隊員,他運用創意設計教育遊戲,引起小學生和他自己對數學的興趣。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學生研發的「多用途的聚合物...

全文
青年創新 創造未來

匯聚人才 支撐創科

一年一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上星期六開幕,各大專院校、研發中心及初創企業競相展出的嶄新發明及科研成果,展品質量俱佳,足見本港科研人才輩出,實力雄厚。事實上,科學園和數碼港均已孕育出獨角獸初創企業,當中的商湯科技,更與美國晶片龍頭Qualcomm上星期一起公布就未來流動終端和物聯網(IoT)領域,在人工智能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開展合作。香港此際大力推動創科,如何匯聚、挽留人才,以及培育生力軍支持創科產業發展,是當前要務。《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培育創科人才的措施。...

全文
匯聚人才 支撐創科

八大方向 急起直追

行政長官首份《施政報告》,創科無疑是焦點之一。有關部分提出循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開放政府數據、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以及加強科普教育;目的是讓香港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從而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提升競爭力,令市民生活更美好。研發是創科之源,對維持競爭力相當重要,而私營界別更是促成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推手,其投入對一個地方的創科發展起着關鍵作用。由於香港是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

全文
八大方向 急起直追

以電競為港建立創科人才庫

近來與電子競技(電競)有關的活動特別多。繼上周末舉行的香港電競節外,本周中將舉辦的數碼巿場研討會將以「電競新世代」為主題;而「全港學界電競大賽」也將舉行決賽。自從政府在年初提出探討發展電子競技的可行性後,電競比賽、選手培訓、與電競相關的場地與設備都紛紛湧現。以「全港學界電競大賽」為例,參加者過半數是以中學學校名義參賽,顯示出本港中學生與年輕人對電子競技的熱情。電競是新興產業,目前每年有達數億美元的收益與數億計的觀眾,以及雙位數字的年增長率。香港擁有世界一級的...

全文
以電競為港建立創科人才庫

推動創科 再接再厲

上星期我與傳媒朋友茶敘,也出席了商台直播節目及港台電視部節目,解答傳媒關注的事宜,包括創科創投基金、科技券計劃、河套發展、共享經濟及政助人選等,向公眾解釋創科局的工作進度與理念,爭取市民了解與支持。向業界及立法會議員解說同樣重要。上星期,我與立法會議員莫乃光及多個資訊科技界團體代表會面,聽取業界訴求和交流意見。未來幾個星期,我會繼續與其他立法會議員及業界朋友見面溝通。解說工作的成效,在科技券計劃方面非常重要。科技券計劃於去年11月推出,以二對一的配對模式,...

全文
推動創科 再接再厲

多方攜手 培育初創

前兩天,我參加了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位於佐敦的X-LAB共創空間開幕典禮。這是香港X成立短短一年以來,在香港開設的第二個共創空間。香港X更同時公布已經投資於六間香港科技初創企業。這六家獲選參加香港 X培育計劃的公司,有專注癌症免疫治療的生物製藥技術公司、可編程邏輯行業的創新者、超高速互聯技術的革新者、科技保險平台、專注研發抗菌素耐藥性(AMR)細菌的疫苗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和高性能CMOS圖像感測器晶片設計公司。這幾家公司的共通點是專注深度技術發展,顯示本地大學、數碼港及...

全文
多方攜手 培育初創

智慧香港 可望可及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委託進行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報告》已在六月底公布。我亦向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匯報制訂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的進展及未來路向,爭取立法會和市民支持,共建可望可及的美好願景。智慧城市涵蓋社會經濟生活各個範疇,由市政設施、公共交通、城市資源運用、公共和企業電子服務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發展智慧城市,就是要善用科技,加速數碼轉型,當中須廣泛利用感應器、物聯網、雲端計算、流動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構築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

全文
智慧香港 可望可及

人工智能啟發創新

6月18日我出席了一個共有12隊來自本港六間大專院校與不同學系的學生們參與的「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深深感受到他們熱烈切磋和團隊精神。今年有數隊應用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別具特色,令比賽高潮迭起。觀衆看得如癡如醉,雀躍不已,興奮的聲浪一浪接一浪。人工智能可以集合集體智慧,優化和提升工作效益。人工智能加上物聯網技術,更可擴大應用範疇,有效地應付複雜、長時間、高危與高難度的工作。人工智能加上機械人技術,更可以與人類互動,啟發創新思維,令人與機器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全文
人工智能啟發創新

樂齡科技建設優質未來生活

過去三天,許多有長者的家庭帶同家中的「寶」,一起到會展參觀由政府聯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香港科技園公司,共同舉辦的「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在場看到多位公公婆婆雀躍地探索可提升他們生活質素的最新創科產品,不論是坐輪椅或是用拐杖的長者,都認真地以用家身分體驗適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政府統計處於今年二月指出本港65歲以上的長者比例持續上升,預計到2036年本港每三人就有一位長者。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實在不容忽視。樂齡科技的發展關鍵在於善用適合的應用科技和應用合適的科技,...

全文
樂齡科技建設優質未來生活

應急通訊的團隊精神不容忽視

應急通訊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是全球的一個重要創科主題,對社會發展,尤其在公共安全方面影響深遠,是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應急通訊的範疇,包括公共安全技術、新一代移動智能設想、物聯網保安、大數據在網絡空間的安全發展等等。鑑於近期發生的頻繁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通訊針對反恐應變措施和維護城市安全,更形重要。互聯網發展繼續蓬勃,應急通訊科技也瞬息萬變,除令業界和商界十分關注外,政策制定者也非常重視其最新趨勢。港鐵、中電、港燈、香港警務處和香港機場管理局等機構,...

全文
應急通訊的團隊精神不容忽視

創科生活基金

創新及科技的應用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我們接觸到的事物或多或少都有創科成份。部分創科應用可發展成劃時代的產品或服務,例如智能手機、電動車、智能家居、無人機、社交平台等。然而,有一些創新意念,基於商業考慮,未能轉化成可惠及市民的成果。這不單埋沒了創新意念,亦窒礙本地創科發展,十分可惜。有見及此,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預留5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資助應用創科以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項目。我很高興,基金在今天正式推出。基金是一個鼓勵...

全文
創科生活基金

青年創科熱情升溫

我今年再次出席「挑戰盃」全國賽香港區選拔賽-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的頒獎典禮,非常高興看到18間大專院校,接近600人,合共181項作品參與這項學界盛事。「挑戰盃」的參賽作品分為「創新」和「創業」兩個主題,也在這兩個主題下再細分出「生命科學」丶「能源化工」、「資訊技術」、「數理/機械與控制」和「初創企業」、「社會企業」、「創業計劃」等項目。我在場參觀了不同的得奬作品,也與獲得創業項目特等獎及初創企業一等獎的港大學生交流有關其「便攜式生物科技實驗硬件平台」。...

全文
青年創科熱情昇溫

網絡安全 全城關注

近年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伴隨不少網絡科技問題,其中以網絡黑客入侵最為嚴峻。近日全球多個國家的網絡更受到 WannaCry 病毒攻擊,超過150個國家與20萬人受害。CyberSecurity Ventures 在去年12月預計全球網絡罪案總值將每年遞增,由2015年的3萬億美元達至2021年6萬億美元。特區政府採用多層保安措施不停地抵禦網絡威脅。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一直密切監察網絡攻擊的趨勢及改善相關的保安措施。資科辦也與政府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和業界緊密合作,收集和分析網絡威脅的數據,向各部門和市民...

全文
網絡安全尤為重要

多元模式發掘女青年創科人才

Crunchbase Women 的2016年報告顯示,全球首列100間創投公司的合夥人只有7%是女性。紅杉資本就是其中一間有兩位女性合夥人的創投公司。今年首季的研究也指出,只有17%的初創公司有一位女性創始人。但於過去5年內,女性創始人的數目增長了5倍至2016年的932位,預計將陸續提升。本港創科業界也有不少女性初創業者,如 LYNK Global的 Peggy Choi, Day Day Cook 的烹任達人朱嘉盈和 Clare. AI 創辦人之一的何思穎等。星期日我出席了在數碼港由 Young Makers Change Makers 聯同Hong Kong Joint School...

全文
Technovation HK 流動應用程式設計總決賽

以青年創科體驗 建立本港人才庫

上個星期我出席了由香港青年協會、創新科技署和匯豐銀行攜手合辦的「創新科技獎學金計劃2017頒獎典禮」,見證新一屆共25位本港大學傑出理科生獎學金得主的誕生。他們有機會到外地學習,接受本地著名專家的個人指導(private mentorship),到本地相關科技公司或機構擔任實習生,機會難能可貴。自2011年設立以來至今,共有150位本港大學生透過這項計劃體驗創新科技學習發展。絕大部份的得獎者畢業後都投身創科相關行業,成為本港創新及科技的專才。另一方面,為慶祝今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

全文
「創新科技獎學金計劃2017頒獎典禮」

以獅子山精神推動電競

香港單車運動員黃金寶和李慧詩、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和乒乓球運動員李靜和高禮澤等等都是抱著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在世界運動場上為本港贏取殊榮,為香港體育史上創造傳奇。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與阿里體育剛於本月17日宣佈於明年雅加達亞運會引入電子競技當示範項目,並將電競列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的正式運動比賽項目。阿里巴巴亦計劃投資1.5億美元,推動世界電子競技運動會。與此同時,騰訊亦積極收購熱捧電競遊戲的開發商,並投資數間海外視頻遊戲公司。凡此種種,都反映出電競有很大的發展...

全文
2016年的E-Sports Festival

科技券計劃實報實銷 公平公正

英國、新加坡和深圳都推行與香港類同的科技券計劃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這些計劃均採用實報實銷模式,以減少合約上的爭議,及保障納稅人的錢用得其所。根據英國北愛爾蘭 Innovation Vouchers Programme 的2014年評估報告指出,當地的科技券計劃在六年内共資助約1,000 個項目,每個項目資助上限為4000鎊,參與的中小企當中有2/3表示計劃有助提升產品質素和營業額。香港的中小企業佔企業總數超過98%,數目遠超其他城市地區,應當能在科技券計劃上獲得更大裨益。雖然香港的科技券計劃...

全文
科技券計劃

線上線下聯繫大眾市民

創科局的 Facebook 專頁轉眼已開設了接近一年。透過 Facebook 專頁上載有關創科局最新動態的相片、資訊和主要政策公布,我也有轉載「我的網誌」,希望能定期和公眾分享我對不同創科議題的見解,和令市民知悉創科局的工作方向。許多創新的先驅性或顛覆性技術或商業模式,都需要時間才能見到成果,及得到市場認同。創科局成立了16個月,所推出的多個項目中,最長歷史的也只有10個月,期望與大家一起見證我們的工作和成效。過去一年,創科局 Facebook 專頁觸及的總人數超過321,000,有10個星期...

全文
創新及科技局 Facebook 專頁

e-Sports 打出創科康莊大道

近年 e-Sports (電子競技或簡稱"電競")熱潮橫掃全球,已被視為一個國際性的體育比賽項目,深受18至25歲的青年人喜愛。根據去年統計,全球電競參與人數已近3億,預計到2020年人數將接近5億!電競比賽有如世界級賽事,電競迷就算未能到現場觀看,也可上網看直播同步打氣。現時電競遊戲種類繁多,最熱門的當然是《League of Legends》,其次有《Hearthstone》、《Dota 2》、《Counter-Strike: Global Offensive》、《Street Fighter V》和去年推出的《Overwatch》等等。曾有外號 Toyz 香港選手,...

全文
2016年  E-Sports Festival, Ryan  (左一)與拍擋 Kurt  (右二)和 Sam (右一)

以再工業化推動高增值產業

工業曾經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但這情況在過去半個世紀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在70年代,香港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輕工製造業(尤其是塑膠玩具及電子產品業)發展蓬勃、出口強勁。到80年代末期,香港輕工業大量遷入珠三角,製造業佔本港生產總值由接近30%跌至2015年的1.2%。隨著製造業遷移到內地,香港不但失去近百萬個製造業職位,也失去了工業研發與工程設計 (industrial R&D and engineering design) 的優勢,繼而步入「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 的階段。同一時期,歐美國家...

全文
高增值工業

「冇得輸」的港深創科園

上星期我和創科局、發展局的同事,到立法會出席了四小時的事務委員會聯席會議,與立法會議員討論有關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的項目。港深創科園的主要發展範疇,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創新科技和文化創意。這三個主要用途早於2008年進行的河套地區發展公眾諮詢,已獲得公眾支持,至今沒有更改。2013年完成的「建議發展大綱圖」,是按港深兩地政府之前以發展高等教育為主的共識,以高等教育佔三份之二、創科和文化創意佔三份之一的方式,配置可發展土地,並在此基礎上...

全文
出席立法會事務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有關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新及科技園

公私營協作,為IT人才創機遇

科學園和數碼港在過去兩星期舉辦了大型職業博覽。科學園與100間企業合辦,提供約1000個專業職位聘請創科人才,職位有實習員、工程師以至管理人員。上星期六我出席了數碼港的職業博覽開幕禮。這個主打資訊科技(IT)職位的博覽,吸引了超過3500人入場,當中以青年人為主。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本港的 IT 發展,為 IT 業界和從業員創造有利的空間和機會,以發揮所長。政府在內部推動應用 IT 的工作,就從沒有間斷過。單在過去5年,政府每年 IT 總開支就由35億元增至60億元,包括推行超過1000個...

全文
「數碼港招聘博覽2017」主打資訊科技(IT)職位,吸引了超過3500人入場

創科發展的最新動態

2016年《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公佈投入超過180億元推動創科。最近有業界人士對撥款的去向,有所質疑。上述撥款當中,逾155億元是用於擴建科學園、發展先進製造業中心和數據技術中心、擴展公營機構試用計劃、提高研發投資的現金回贈、推行科技券計劃、推行院校中游研發計劃,以及投資數碼港的初創企業。這些工程和計劃,已全部在2016年底前開展和落實。剩餘涉及25億元的兩個項目- 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和5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 也將會於今年6月底前推出。這兩個是嶄新的嘗試,...

全文
創科基金將為本港創科生態帶來新面貌

澄清對政府T合約員工的一些誤解

政府一向鼓勵各行各業利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優勢,和培育資訊科技(IT)人才。政府本身所需的 IT 人員亦與日俱增。除了公務員編制或以非公務員合約條款僱用的人員外,各政府部門也會透過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OGCIO)中央管理的定期合約,聘用 IT 員工(一般稱為 T 合約員工),以進行各種有限期或非經常性項目。目前,共有13間公司透過公開招標獲選為 T 合約承辦商。這些都是本地或具規模的 IT 公司和人力資源及顧問公司。這些承辦商除了為政府部門提供IT員工外,也會為其他行業包括金融、...

全文

創科資源發揚光大本港科研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不同但互補的重要創科元素。前者主要經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或UGC)提供及分配資源給本港的大學,著重研發新的基礎知識和發表論文。後者則利用本港大學的科研能力或成果轉化成為應用技術、產品或服務。應用研究可將學界與商界聯繫起來,從而鼓勵更多私營研發。應用研究也能激發學生創業。另外,有些學者對應用研究比基礎研究更感興趣。因此,不少在基礎研究方面表現出色的世界級大學,都鼓勵和著重應用研究的發展。反過來說,成功的應用研究和成功的知識轉移...

全文
基礎研究非常重要,能進一步發展成為應用產品和服務

公私營協作的發展成效

公私營協作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是許多先進國家推動城市發展的主要方案之一。其中維也納 (Vienna) 是發展智慧城市和採用公私營協作模式的表表者。去年美世人力資源諮詢機構 (Mercer) 指出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連續7年蟬聯全球生活品質最佳城市冠軍。雖然不時有人質疑公私營協作在本港的成效,我們應當以客觀的角度和信心來衡量公私營協作模式。去年訪問奧地利維也納,令我了解奧地利政府如何以公私營協作模式,成功地推行「智慧城市」發展,包括電子政務、醫療及環保。另一個以公私營...

全文
公私營協作的成效有目共睹

創科新貌 展翅高飛

上星期,我到訪灣仔區參觀了資訊科技增潤計劃夥伴院校之一的聖保祿學校和去年落戶銅鑼灣的共用工作間 WeWork。聖保祿學校大力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設有 Classroom of Future,也正在興建以創新為本的新大樓「智能綠洲」。該校提供多元的 STEM 學習,如編寫 Apps 程式、運用三維製作和操控機械人等,培育學生對創科的興趣,鼓勵學生進行不同的科學研究和參與許多創科交流。聖保祿學校早前亦與本港機師鄭楚衡一起合作,裝嵌首架香港製造的飛機 -「香港起飛」。超過60名...

全文
參觀聖保祿學校,與「香港起飛」和校長一起合照

一起打造智慧香港

上星期我出席由香港和亞洲地理信息系統學會,以及香港大學合辦的第十屆亞洲地理信息系統會議。這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會議今屆以智慧城市的其中一個範疇 -- 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r GIS) -- 為主題。會議匯聚了各地專才,分享有關利用創新GIS技術發展智慧城市的見解和經驗,其中包括通過GIS技術有效地分析一些地理空間的大數據。物聯網、大數據和GIS將會為智慧城市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基礎設施。政府致力構建香港成為智慧城市,並鼓勵利用創新及科技來解決都市面對的...

全文
智慧香港